刚刚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(点击链接查看),说是有专业团队在已经因新冠病毒而亡的患者身上,经过解剖之后,发现死者肺部切面出现灰白色粘稠液体,气管腔内见白色泡沫状粘液,右肺支气管腔内见胶冻状粘液附着。
正是这些粘液,也就是中医所说的“痰”,堵塞了肺泡、肺间质、支气管,让肺逐渐散失了换气功能,使病人处于缺氧状态,导致最后呼吸衰竭而死。这些被痰“卡”住的病人,即使用氧气罩或呼吸机,也无法解决呼吸道被痰堵住的问题,结果就像一个大喊“救命”的落水者,最后无法摆脱痛苦的挣扎而在绝望中沉没。
在中医的观念里,早有“痰为万病之源”的说法。而且,这一个“痰”字,还可以与气候有关的所谓六气——“风、热、暑、湿、燥、寒”,结合成“风痰、热痰、痰湿、燥痰、寒痰”等等难缠的疾病。
值得一提的是,黏黏腻腻的痰,一旦和“湿”字连在一起,好比火上浇油,或雪上加霜,让病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,错综复杂而不好对付。由此而来,身受冠状病毒之害的病人,少不了要与为非作歹的“痰湿”彻底隔离才行。所以,人类要战胜这个棘手的敌人,就不能不知己知彼地认识自己问题的关键所在,以及对手的真实面目。
一向以来,在中医的心眼里,六气中的“湿”就是一个难缠的家伙。从汉字的角度来看,繁体字“濕”的部首出自水,其性质是属寒的;但右边的部分,上有大白天时光芒四射的“日”,下面又有小小的“四点火”,其性质是属热的。这意味着这种水、火、寒、热交接在一起的“濕”气,的确不是泛泛之辈,没有那么容易把之摆平。
打个比方说,“濕”就像个又冷又热的垃圾堆,它从外面看起来是冷的,属水;但把手伸进去一摸,尤其是在白天太阳晒的时候,里面却是热的,臭味难闻,属火。如果腐烂的垃圾粘结成拉不开的“块”,那就相当于是“痰”了。
可想而知,要对付这样的“痰湿”,会面临左右为难的局面:一味地清热——相当于不断地加水,不行,这样一来会让垃圾变得更粘更容易结块;一味地祛寒——相当于不断地加热,也不行,这样会让散播毒素的垃圾变得更加臭不可闻。所以,在中医的治疗上,就只能采用慢慢地“翻垃圾”,一阵子清热,一阵子祛寒,这样不断相互交替的办法,直到最后把身体中的“垃圾”彻底分化,即把痰湿给清除干净为止。
以上仅是对着看得见的身体层面而言。中医所强调的是由内到外——从里面的精神意识到外面的身体状况的整体治疗。如果要对付这“痰为万病之源”,除了着眼于使人致病之不正的六气之外,同时还必须注重调整病人里面的精神状况。
所以,成语上所说的“痰迷心窍”,不仅从窄义而言,是中医上的一个名词术语,常与中风或癫狂病患的发病有关;而且在广义上来讲,则是从精神的层面指出“痰湿”,实际上是许多人的通病,它堵住了人正常的理性思考,以致一旦在大环境上有什么事情发生,人就会惊慌失措,或头脑发热地走极端。
就《易经》而言,可以说“濕”这个字,包含了易经中最后的两个卦——“既济”卦和“未济”卦。当“濕”中之水在上,火在下的时候就是“既济”卦,代表一切都心想事成了;反过来,当“濕”中之火在上,水在下的时候就是“未济”卦,代表最后的结果事与愿违。
就一个人的身体状态而言,在中医的病理中,有一条叫“心肾不交”(心主火,肾主水)指的就是病人处于火在上,水在下的“未济”状态之中,所以头热脚冷,该热的地方不热,该冷的地方不冷,什么毛病都接踵而至。
做脚底按摩的人,常把脚底比喻为人体的第二个心脏,当人作脚底按摩的时候,不就是为了让其中的“火”得以畅通无阻,容易与上面的“水”相交,进入“既济”的状态吗?
就一个人的心灵或精神状态而言,如果说,这个人头脑发热,心里冰冷,该运用理性时不用理性,该激发感情时无动于衷,这也是陷在“未济”的状态之中。反之,若上面的头脑清醒坚定,下面的身体柔和温暖,那就是处于“既济”的健康状况之中,无论何时何地,都无法撼动这样的人,活出一个人充满正能量的气质和气度。
所以,如果借着这一次由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,让我们对“痰湿”的危害性有一种新的认识,在身体的层面,学习听天命,尽人事,该怎么做就踏踏实实去做,该怎么行就老老实实去行,发挥以往年代的工匠精神,尽心、尽意、尽力接地气,把该做的事情和工作落到实处。
并且,从精神的层面反省自己的想法,尽量清除过去错误的观点,改正不当的行为。那么,不管接下来的疫情怎么发展,或者是还有什么事情会发生,相信我们都已经在与瘟疫的斗争中得到了“免疫”的能力,可以从容地去应付一切的挑战。
也许,现在我们还看不出当前这一次的疫情,会为人类带来什么不可估量的影响。然而,它对推陈出新地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,无疑将发挥重大的作用。
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正在向我们频频招手,呼唤敢于面对挑战的人,把“新冠”的帽子当成新生代的冠冕戴上,尽管迈步迎向美好的未来!